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台灣建立管線專責機構 吳焜裕


《星期專訪》吳焜裕︰建立管線專責機構 台灣刻不容緩

2014-08-11
記者劉力仁/專訪
吳焜裕教授曾經在化工廠擔任工程師,為少數具有化工實務背景的公衛學者,長年呼籲石化業者負起社會責任,重視公共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面對高雄氣爆,吳教授希望政府仿造先進國家建立專責單位,面對與預防這類潛在威脅,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和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記者劉信德攝)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和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記者劉信德攝)
問:這次高雄氣爆事件給我們什麼警訊或啟示?
吳:這一次高雄氣爆的管線,大概是在一九九○年開始鋪設,那個時代鋪設管線的社會氛圍,主要考慮技術可行性及如何降低原料輸送成本與原料充分供給,以追求更高的利潤,並未考慮到對居民的威脅。
譬如李長榮在大社的廠,主要原料應該來自五輕,鋪設這條四吋管可能擔心五輕的供料不足或便於購買比較便宜的丙烯。在高雄市地底下不只埋有丙烯的輸送管,還有乙烯、甲苯和乙苯等輸送管線,甚至具有致癌性的苯與氯乙烯的管線。
乙烯與丙烯在常溫是氣態,利用高壓低溫將氣變成液體,才能用管線大量運送,耐高壓管壁要厚才行,譬如這次李長榮輸送丙烯的管線,需要耐四十公斤以上的高壓,高速公路上常見的槽車,也用高壓低溫貯存槽運送這些氣體。

立法結合都計 限制管線埋設

從此次氣爆事件可以推測高雄地下管線問題相當多。我建議高雄市長下令這些輸送石化原料管線全部停工安檢,確定安全無虞之後再開放輸運,讓民眾安心回歸正常生活。
台灣颱風與地震多,需要預防複合型的災害,譬如,萬一嚴重的天然災害發生,可能會損毀輸送化工原料與天然氣管線,導致氣體外洩或停電,甚至連備用電源也失能,高壓氣體貯存槽內壓力會失控,當超過安全設定壓力之後,貯存槽安全閥會打開,讓槽內低溫、高壓儲存的化學物質洩出去降壓,但外洩的氣體,很可能碰到火花就引發爆炸。
很多國家制定法規,將風險管理跟都市計畫合而為一,評估管線一旦發生意外會波及多遠?甚麼地方可以埋管?都要有所規範,透過都市計畫限制管線的埋設。這都是我們未來管線管理的思考方向。

民眾有權知道 管線資訊應公開

問:管線資訊該公開嗎?會如同政府擔心的負面效應嗎?
吳:政府說若公開資訊,這些化學原料可能被偷走或管線被破壞,其實管壁厚,要偷也不容易,一般人也用不到這些化學原料,政府官員可能是推託之詞。
最基本的管線資訊包括:這些管線分布、輸送的化學物質、管線操作條件、管線的安檢資料、安全設備與緊急應變措施等等,民眾有權知道。
以這次李長榮化工管線來看,竟然二十四年來好像沒有維修,鏽蝕嚴重,發生氣爆是早晚事情。令人遺憾的是,當天民眾及警消人員聞得到味道,但不知道來源,也不知道管線就在地下,三個小時的黃金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導致悲劇產生。
丙烯沸點是零下四十八度C,洩漏後,氣體快速膨脹,沿著地下箱涵及空間快速擴散,因此多處爆炸點和洩漏點距離相當遠。若資訊是公開的,當天黃金三小時,不僅官員可知管線在哪、傳送什麼化學物質,甚至民眾聞到時就可馬上聯絡榮化關閉閥門,停止輸運丙烯,悲劇可以避免。
問:先進國家的做法如何?
吳:因應都市化發展,許多國家都有管線管理專責單位。以美國為例,長達二百六十萬英里的管線,以及數以萬計、被形容為「移動的炸彈」的槽車穿梭各州,迫使政府積極進行管線安全管理。美國一九八六年在交通運輸部之下,設立管線及危險物質安全署(Pipeline and Hazardous Materials Safety Administration;PHMSA ),專責管線管理。
英國勞動部一九七四年通過職場健康與安全法令,根據這個法令成立職場健康安全執行委員會(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SE),此專責單位的能源部門主管油氣管線安全。這些專責單位都將管線地圖公開、上網,讓民眾可以很輕鬆的取得管線資訊。PHMSA還有811專線,隨時可以查詢管線資訊。
根據PHMSA美國統計發生氣爆原因,管線腐蝕約佔四%至五%,絕大多數是施工不慎挖破管線引起氣爆。若以過去二十年資料統計分析,約三十三%氣爆是挖破管線引起,若是過去五年資料約二十二%。PHMSA還訂下目標,二○一六年因為氣爆導致嚴重傷亡的人數,降到二十六至三十六人以下。
PHMSA管線管理相關經費來源通常由使用者付費,亦即業者繳費支持專責單位的營運管理費用。
問:台灣的管線管理情況?該如何改善?
吳:我們目前並沒有管線專責管理單位,政府交給業者自主管理,但業者定期檢查是否落實無人知道。隨著都市化發展,未來管線只會越來越多,譬如天然氣管線越來越普及,務必要成立管線專責單位,研究管線發生災害的原因並加以預防,政府也要介入管理才行,不能只靠業者自主管理。
為了確保操作人員符合操作標準,PHMSA要求管線業者定期進行藥物濫用及酒精監測,如果公司超過五十人,自行找合格檢查單位檢測,每年繳交報告給PHMSA,如果少於五十人,由PHMSA通知受檢。
不僅如此,PHMSA還教導業者如何緊急應變,因為業者最清楚自己管線的情形,一旦發生管線災害,最有效的方式是業者自己採取緊急應變措施。PHMSA設置網站宣導,提供民眾、企業單位、挖土施工單位、各級政府部門等相關人員,如何幫忙維護管線的安全,碰到問題要怎麼處理等訊息,這些資訊一定要主動提供給民眾。

成立專責機構 由勞動或環資部管理

我建議台灣學習成立類似專責機構。如果設在工業局之下,有球員兼裁判之嫌。設在勞動部職安署或環境資源部架構下的一級單位,因為職安署勞動檢查所有專業人員,環境資源部下面有毒性化學物質管理單位,可能比較適合。
消防人員在救災之中,面對的是不可知的化學物質,化學災害對人體的健康危害,要長期追蹤。美國九一一救災人員,十八%有呼吸道疾病,多年後陸續傳出很多救災人員罹患癌症。這次災區民眾或救災民眾起初使用N95口罩也不對,N95口罩是過濾微粒灰塵或病毒,要用活性碳口罩或防毒面具才能吸附化學品,這些知識都需要教育,專責單位可以擔負這個責任。
問:台灣石化廠未來將何去何從?
吳:早期台灣石化業者將先進國舊技術引入台灣,造成台灣重大污染,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推動企業責任,事實上石化業者心態傲慢,不願意與民眾溝通,迴避民眾的監督。
政府一直以為風險溝通是宣傳、美化,不徹底檢討數十年來石化業對民眾的危害,民眾抱怨甚深。一九八○年代初,台灣在美國招商甚至打出台灣的環保管制比較寬鬆的廣告,吸引外資來台,造就台灣經濟的發展,這些企業沒有把社會成本放在生產成本之中,數十年過去了,現在還要走這樣的路嗎?
我建議現在化工教育除了專業教學,一定要加強學生人文關懷,培養化學工程師或化工業經營者開誠布公與民眾溝通,從製程設計與設備材料選擇都能優先考慮化工廠安全衛生與環境友善,若能如此,台灣化工業才會有春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