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蘋果、蜂蜜、花生、米線……中國食品讓歐盟"防之再防"

中國食品讓歐盟"防之再防"

蘋果、蜂蜜、花生、米線……來自中國的食品在歐盟已司空見慣。雖然一些產品遠渡重洋來到德國,不過最終卻上不了貨架被打回"原籍"或是就地銷毀。這是什麼原因呢?
Symbolbild Bioladen Obst Gemüse
德國超市來自中國的水果蔬菜隨處可見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三月,德國聯邦消費者保護與食品安全局(BVL)與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在食品安全方面進行相互合作。德國聯邦消費者保護與食品安全局副新聞發言人庫爾梅(Florian Kuhlmey)表示:"簽訂合約是希望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能夠與德國和歐洲的食品安全標準更為靠攏。"中德雙方不僅在食品安全法規條例方面交換信息,也會在安檢方面進行合作。備忘錄也會涉及到食品中的抗生素耐藥性和殘留物問題。
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Greenpeace East Asia)指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十分普遍,地溝油、瘦肉經等食品醜聞頻出。柏林漢學學生施葉克(Florian Schirk)也領教過地溝油的"厲害":"我曾經在在南京的一家德國企業做過實習。我當時第一次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我們一些人遭遇'地溝油',紛紛中招,出現了嚴重的食品中毒。"
另外,持久的環境污染問題也給農業帶來影響,因為許多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是已被污染的土壤。
"隱姓埋名"的​​中國食品
德國聯邦消費者保護與食品安全局(BVL)與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簽署協議一年後,是否出現一些改變?北德意志電視台(NDR)節目去年曾報導,德國的蘋果蘇打水中的蘋果80%都來自中國。另外,因為價格便宜,蜂蜜和西紅柿也是德國常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不過這些產品往往沒有在包裝上標明原產地是中國。根據德國媒體的報導,中國產品屢屢曝出食品安全醜聞造成的負面形象,以及農藥污染問題讓德國企業有意識地、長期地迴避標明產地。
自從去年12月13日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食品標籤法(LMIV)。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德國分部的霍夫鮑爾(Jan Hoffbauer)表示:"其中清楚地規定,關於原產地的文字不能出現誤導消費者的信息。"
多年來,中國都受到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的高度重視。檢測部門的各個分支機構在歐洲範圍內檢測進口和流通的進口產品。如果發現違反歐盟食品安全的現象將會進行上報。根據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的數據,去年歐洲發現超過3100例違反規則的產品。其中不僅包括食品,也有與食品相關的加工產品。其中來自中國的不合格產品佔了13.4%。
24.09.2014 DW fit und gesund Erdnuss
一些堅果,比如花生容易受到黴菌的侵染。
德國聯邦消費者保護與食品安全局副新聞發言人庫爾梅指出:"中國是一個巨大的食品出口國,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每年德國從中國進口的食品約有6700萬噸。相比之下,違規的中國產品比例"相對來說並不大。"
有毒堅果
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表示,尤其是​​穀物和烘焙食品中的中國進口食品問題較多。霍夫鮑爾表示:"多次發現來自中國的轉基因米線。一些米線中發現了較高的鋁含量。" 另外,來自中國的堅果及堅果製品也常常"落網",人們發現它們含有黴菌毒素。研究人員懷疑它是致癌物質。
在歐洲範圍內,受到污染的產品往往不會流向市場。霍夫鮑爾表示:"比如來自中國的花生到達了漢堡港,它們會受到檢測。發現違規後或者被運回中國或者是當場銷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