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朱淑娟專欄:再生水的運用


朱淑娟專欄:大立光電應即早跟上再生水腳步
朱淑娟 2016年01月26日 06:40產生縮網址



科技企業應積極跟上再生水的腳步。


大立光電公司執行長林恩平日前透過媒體抱怨,位於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的新廠,有用水不足問題,但政府卻不幫忙。其實不是政府不幫忙,是他自己沒跟上台灣水資源政策的腳步,還停留在凡事向政府張口要的舊思維。但台灣已經處在枯旱不明的氣候變遷環境,企業應即早建立備用水源系統,給自己買一張不缺水的保單。


這件事的緣由是,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於2006年環評差異分析變更時,修正園區用水量平均每天3,361噸,最大用水量4,150噸。園區管理局已將這些水全數分配給區內廠商,大立光電分配到352噸,原本夠用,但後來又提出要增加到2,060噸,幾度拜會經濟部,也曾經自己承諾要提高用水回收率來因應。



台中市政府也釋出善意,短期希望調度園區內已分配出去、但還沒用到的水源給他,另外也協調提供文山、水湳兩座水資源回收中心的再生水供應,還不需要他投資再生水廠。但大立光電不願意,並指再生水只能用於灌溉、洗地,無法用於製程。

來源:大立光官網
發展再生水可解缺水困境

這真是對再生水的重大誤解,在國外,包括美國、墨西哥、以色列、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日本等都已發展再生水超過10年,缺水的新加坡,再生水已達到全國用水量30%,預估2060年還要再提高到55%,擺脫缺水要倚賴別人的困境。


在國內,已有許多廠商意識到未來的缺水困境,早早就投資回收水或再生水廠。例如台積電已訂出未來的節水目標,2020年要比2010年每單位用水量減少30%,目前廢水回收已能分類到36種,以利於廢水回收做得更精細。



另一個例子是,位於桃園的中華映管龍潭廠、友達光電龍潭渴望園區廠,因應霄裡溪事件而研發的「廢水全回收、零排放」製程去年底已成功運轉。兩家公司分別投資11億元及12億元,原本每天用水量合計4萬噸,製程全回收後減到1萬噸,足足少了75%用水。不但為缺水做好萬全準備,也減少廢水排放。

台中市近年來發展快速,已經是一個嚴重缺水地區,目前每天供水140萬噸,未來不足28萬噸,而且成長的用水都是因為工業用水。去年大旱期間,為了供應工業用水無缺,休耕41,000公頃農田、石門水庫百萬家庭供五停二長達一個月。為了不讓工業用水影響民生及農業,經濟部定調未來政策是「工業用水零成長」。

再生水被用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灌溉公園的和市政景觀的植物。(Tempshill/維基百科)
台中已是缺水地區,企業應共同面對

所以不是經濟部或台中市政府要為難大立光電,他們對其他企業也一視同仁、甚至更嚴苛,因為如果不控管每一個開發案的用水,整體用水量很快就會爆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一是,去年三月台中市政府與內政部、經濟部簽訂「福田再生水廠意向書」,未來生產的再生水將提供給台中海線新增的投資廠商使用。

另一個例子是,科技部中科管理局為台積電晶圓十奈米廠開發的「中科大肚山園區」,每天用水4.7萬噸,水利署也沒有額外多給中科管理局水,而是要求他從原本核給中部科學園區13萬噸水的額度中自行調撥。未來中科用水如果還要增加,同樣地中科管理局也要自己想辦法,使用再生水或是提高用水回收率。

去年底三讀通過的《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就是為了落實工業用水零成長政策,授權水利署在核發新開發案時,若地點位於缺水區,可指定該企業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如果是已經設立的企業,經水利署查核各年實際用水,與用水計畫書內容有差異時,可要求企業提差異分析報告,水利署在審查並調整這份用水計畫書時,也可以強制指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讓企業負起部分自籌水源責任。

再生水的運用已愈來愈廣,技術更早已不是問題,問題出在台灣的自來水太便宜,一度水的生產成本約10元到12元(沒有算建造水庫及維護成本),但再生水約18元(沒有計算管線及設置成本),企業不願意使用的原因是心態。

這兩天全台出現的超級寒流,讓我們見識到氣候變遷的威力,氣候變遷的影響還包括水資源,這個我們也見識 到了,前後兩年,有時枯旱、有時多雨,兩種情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完全不同。但要保持城市的永續,卻不容許出現這種差異性,而關於水資源是有因應方案的,但需要政府、企業、人民共同的努力。

*作者為獨立記者

沒有留言: